六十四种恶口

【原文】
 
《大集经》载六十四种恶口之业(2),曰粗语(3)、软语(4)、非时语(5)、妄语(6)、漏语(7)、大语、高语、轻语、破语(8)、不了语、散语(9)、低语、仰语、错语、恶语、畏语(10)、吃语、诤语(11)、谄语(12)、诳语(13)、恼语、怯语、邪语(14)、罪语、哑语(15)、入语、烧语、地语、狱语(16)、虚语、慢语(17)、不爱语、说罪咎语、失语、别离语、利害语(18)、两舌语(19)、无义语(20)、无护语、喜语(21)、狂语、杀语、害语(22)、系语(23)、闲语(24)、缚语(25)、打语、歌语、非法语、自赞叹语、说他过语、说三宝语(26)。
 
【注释】
 
(1)恶口:言辞粗鄙,故视为恶,其恶从口而生,故称为恶口。
 
(2)《大集经》:全称《大方等大集经》,本则所载,见《大集经》卷第八《海慧菩萨品》。《大集经》所列,共五十三种,不足六十四之数,本则所列为五十二种,且与经文有出入。业:佛学术语。一切善恶思想行为,善者为“善业”,恶者为“恶业”。
 
(3)粗语:粗恶之言语,或指粗浅之教说。
 
(4)软语:经文作“浊语”。
 
(5)非时:佛教戒律,自晨至正午为“时”,正午以后为“非时”。
 
(6)妄语:又作故妄语、虚妄语、虞诳语、妄舌。特指以欺人为目的而作的虚妄语,为五戒、十戒、十恶之一。
 
(7)漏:流注漏泄之意,烦恼的异称。
 
(8)破语:用以破斥他人主张之言语。
 
(9)散:心意散乱。
 
(10)畏:怖畏,恐惧害怕。
 
(11)诤:因意见冲突而互以言论决胜负。
 
(12)谄:为欺瞒他人而故作娇态,曲顺人情。
 
(13)诳语:以种种手段迷惑他人之言语。经文于“诳语”之前有“调语”。
 
(14)邪语:由贪、瞋、痴所生之不正之言语。
 
(15)哑语:表示佛法真理时难以言语表达时的用语。
 
(16)地语、狱语:经文作“地狱语”。
 
(17)慢:恃己而凌他。
 
(18)利害语:经文作“利恶语”。
 
(19)两舌语:在两者之间搬弄是非,挑拨离间,破坏彼此之和合。
 
(20)无义语:无益的话。
 
(21)喜:心中适悦之相。
 
(22)害:对于他人为恶意损害之精神作用。
 
(23)系:系缚使之不得自由之意。
 
(24)闲语:经文作“闭语”。
 
(25)缚:烦恼。烦恼能系缚人,使其不得自在,故名。
 
(26)说三宝语:经文作“谤三宝语”。三宝,佛、法、僧。
 
【翻译】
 
《大集经》记载了六十四种恶口罪业,是粗语、浊语、非时语、妄语、漏语、大语、高语、轻语、破语、不了语、散语、低语、仰语、错语、恶语、畏语、吃语、诤语、谄语、诳语、恼语、怯语、邪语、罪语、哑语、入语、烧语、地狱语、虚语、慢语、不爱语、说罪咎语、失语、别离语、利恶语、两舌语、无义语、无护语、喜语、狂语、杀语、害语、系语、闭语、缚语、打语、歌语、非法语、自赞叹语、说他过语、谤三宝语。
元芳,你怎么看?
    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