容斋随笔

容斋随笔 《容斋随笔》,古代笔记小说。内容广泛,资料丰富,包括经史诸子百家、文学艺术、历代典章制度、医卜、星历、宋代掌故以及人物评价等方面内容。有去伪存真的考订,也有入情入理的分析,其中对一些历史经验的总结颇有见地。 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》推为南宋笔记小说之首。被历史学家公认为研究宋代历史必读书。
《扬之水》
【原文】
 
《左传》所载列国人语言书讯,其辞旨如出一手。说者遂以为皆左氏所作,予疑其不必然,乃若润色整齐,则有之矣。试以《诗》证之:《扬之水》三篇,一《周诗》(2),一《郑诗》(3),一《晋诗》(4),其二篇皆曰“不流束薪”“不流束楚”(5)。《邶》之《谷风》曰“习习谷风,以阴以雨”(6),《雅》之《谷风》曰“习习谷风,维风及雨”(7)。“在南山之阳”“在南山之下”“在南山之侧”(8),“在浚之郊”“在浚之都”“在浚之城”(9),“在河之浒”“在河之漘”“在河之涘”(10),“山有枢,隰有榆”“山有苞栎,隰有六駮”“山有蕨薇,隰有杞桋”(11),“言秣其马”“言采其虻”“言观其旂”“言韔其弓”(12),皆杂出于诸诗,而兴致一也。盖先王之泽未远,天下书同文,师无异道,人无异习,出口成言,皆止乎礼义,是以不谋而同尔。
 
【注释】
 
(1)《扬之水》:《诗经》篇名。
 
(2)《周诗》:即十五国风之《王风》。周平王迁都洛邑后,周室衰微,等同列国,故称“王风”。
 
(3)《郑诗》:国风中的《郑风》。周宣王封其弟友于郑(今陕西华阴),后迁于新郑(今属河南)。
 
(4)《晋诗》:国风中的《唐风》。周成王封弟叔虞于唐,其地有晋水,后来国号改称晋。
 
(5)不流束薪:缓缓的流水漂不动柴束。楚:荆条。比“薪”更细小,形容流水更无力。
 
(6)《邶(bèi)》:国风中的《邶风》。邶,诸侯国名。周武王封纣王之子武庚于此,其地在今河南淇县至汤阴一带。习习:飒飒,连续不断的风声。谷风:东风。
 
(7)《雅》:指《小雅》。
 
(8)“在南山之阳”几句:语出《召南·殷其雷》。
 
(9)“在浚之郊”几句:语出《鄘风·干旄》。浚,卫国邑名。在今河南濮阳县境。
 
(10)“在河之浒(hǔ)”几句:语出《王风·葛蘲》。浒,水边。与下文漘(chún)、涘(sì)同义。
 
(11)山有枢,隰(xí)有榆:语出《唐风·山有枢》。枢,木名,刺榆。隰,低洼湿地。山有苞栎(lì),隰有六駮(bó):语出《秦风·晨风》。苞栎,栎树。六駮,树木名。梓榆。山有蕨薇,隰有杞桋(yí):语出《小雅·四月》。蕨薇,两种野菜名。杞桋,枸杞和赤栜。
 
(12)言秣(mò)其马:语出《周南·汉广》。言,发语词。秣,喂马。言采其虻(méng):语出《鄘风·载驰》。虻,“蔄”的假借字,药草名,贝母。言观其旂(qí):语出《小雅·采菽》。旂,旗的一种,绘有交龙,上有铃。观旂可以知晓诸侯的等级。言韔(chàng)其弓:语出《小雅·采绿》。韔,弓袋,这里用作动词,把弓装进袋里。
 
【翻译】
 
《左传》所记载的各国人的说话和书面辞令,遣词造句如出一人。有人就说这都是左丘明所作,我怀疑未必如此,至于润色加工统一风格,那自然是有的。试以《诗经》为证:《国风》有三篇《扬之水》,一在《王风》,一在《郑风》,一在《唐风》,其中有两篇都说“不流束薪”“不流束楚”。《邶风》的《谷风》说“习习谷风,以阴以雨”,《小雅》的《谷风》说“习习谷风,维风及雨”。其他诸如“在南山之阳”“在南山之下”“在南山之侧”,“在浚之郊”“在浚之都”“在浚之城”,“在河之浒”“在河之漘”“在河之涘”,“山有枢,隰有榆”“山有苞栎,隰有六駮”“山有蕨薇,隰有杞桋”,“言秣其马”“言采其虻”“言观其旂”“言韔其弓”,都分别出自《诗经》各篇,而情致旨趣是一致的。这是先王德泽尚未消失,天下文字统一,老师没有旁门杂说,民众没有不同的习俗,张口说话,都以礼义为标准,因此就不谋而合了。
上一篇:赠典轻重
下一篇:李陵诗
元芳,你怎么看?
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 竹林清泉 评论 《扬之水》:“盖先王之泽未远,天下书同文,师无异道,人无异习,出口成言,皆止乎礼义,是以不谋而同尔。”“不谋而同”,与“表述不规范”的剽窃行为,有本质的区别。
Copyright © 2017-
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,请致邮箱:466698432@qq.com |鄂ICP备13017733号-10
型世言

《型世言》,全称《峥霄馆评定通俗演义型世言》,是明末小说家陆人龙撰写的一部拟话本小说集,约刻于崇祯五年(1632)。型者,模也,榜样之谓也,这是一部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