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原文】
为文论事,当反复致志,救首救尾,则事词章著,览者可以立决。陈汤斩郅支而功未录(1),刘向上疏论之。首言:“周方叔、吉甫诛猃狁(2)。”次言:“齐桓公有灭项之罪,君子以功覆过(3)。李广利靡亿万之费(4),捐五万之师,仅获宛王之首,孝武不录其过,封为列侯。”末言:“常惠随欲击之乌孙(5),郑吉迎自来之日逐(6),皆裂土受爵。”然后极言:“今康居国强于大宛(7),郅支之号重于宛王,杀使者罪甚于留马(8),而不烦汉士,不费斗粮,比于贰师(9),功德百之。”又曰:“言威武勤劳则大于方叔、吉甫,列功覆过则优于齐桓、贰师,近事之功则高于安远、长罗(10),而大功未著,小恶数布,臣窃痛之。”于是天子乃下诏议封。盖其一疏抑扬援证,明白如此,故以丞相匡衡、中书石显出力沮害(11),竟不能夺。不然,衡、显之议,岂区区一故九卿所能亢哉(12)!
【注释】
(1)陈汤斩郅支:详卷十一第14则相关注释。
(2)方叔:周宣王时卿士。受命北伐猃狁,南征荆楚,有功于周。吉甫:周宣王时重臣。曾率师北伐猃狁至太原。猃狁(xiǎnyǔn):古代北方少数民族。
(3)齐桓公有灭项之罪,君子以功覆过:《公羊传》:“夏,灭项。孰灭之?齐灭之。曷为不言齐灭之?为桓公讳也。《春秋》为贤者讳。此灭人之国,何贤尔?……桓公尝有继绝存亡之功,故君子为之讳也。”齐桓公有灭项之罪,灭项事在鲁僖公十七年(前643),《左传》记载鲁灭项,《公羊》《穀梁》皆云齐灭之。项,周代诸侯国名。
(4)李广利(?—前88):中山(今河北定州)人。以妹为汉武帝夫人,得宠幸。太初元年(前104)为贰师将军,率军越葱岭进攻大宛,历时四年,耗费财物巨万,死亡士卒无数,最终得大宛贵族杀其王,献汗血马以降,汉武帝不计李广利之过,封其为海西侯。征和三年(前90)出征匈奴,兵败投降,被杀。
(5)常惠(?—前47):太原人。汉武帝时随苏武出使匈奴,被扣留十余年始放还。后代苏武为典属国,官至右将军。乌孙:汉代西域国名。在今新疆伊犁河流域。匈奴与车师国相勾结,侵乌孙,乌孙求救,汉宣帝以常惠为校尉率军攻打匈奴。
(6)郑吉(?—前49):汉宣帝时任侍郎,破车师,降日逐,累官卫司马,为西域都护。汉朝号令行于西域,始自张骞,至郑吉而通行于全境。日逐:匈奴王号。神爵二年(前60),匈奴内乱,日逐王先贤掸欲降汉,郑吉发渠犁、龟兹诸国五万人马迎之。
(7)康居国:西域古国名。其地极盛时为今中亚细亚锡尔河、北方吉利吉思草原一带。大宛(yuān):西域国名。北通康居,西南接大月氏,其地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。
(8)杀使者:《汉书·匈奴传下》:“元帝初即位……郅支单于自以道远,又怨汉拥护呼韩邪,遣使上书求侍子。汉遣谷吉送之,郅支杀吉。”留马:《汉书·张骞李广利传》:“汉使往既多,其少从率进孰于天子,言大宛有善马在贰师城,匿不肯示汉使。天子既好宛马,闻之甘心,使壮士车令等持千金及金马以请宛王贰师城善马。……(宛国)遂不肯予汉使。……天子大怒。乃以李广利为将军,伐宛。”
(9)贰师:本为大宛城名。汉武帝使李广利至大宛取善马,故拜其为贰师将军。
(10)安远:指郑吉,封安远侯。长罗:指常惠,封长罗侯。
(11)匡衡:东海承(今山东枣庄)人。善说《诗》。汉元帝时官至丞相,时宦官中书令石显专权,匡衡逢迎依违,不敢立异,后以事罢官,免为庶人。《汉书·陈汤传》:“论功,石显、匡衡以为‘延寿、汤擅兴师矫制,幸得不诛,如复加爵土,则后奉使者争欲乘危徼幸,生事于蛮夷,为国招难,渐不可开’。元帝内嘉延寿、汤功,而重违卫、显之议,议久不决。”
(12)亢:抵抗,匹敌。
【翻译】
写文章论述事情,应当反复表达意旨,首尾呼应,这样就事理彰明,读者可以立即决断。陈汤斩郅支单于而没有录功,刘向上疏议论此事。首先说:“周代方叔、吉甫北伐猃狁。”其后又说:“齐桓公有灭亡项国之罪,君子以其有存亡继绝之功而忽略他的过错。李广利耗费亿万,损失五万大军,仅得宛王首级,汉武帝不计其过,封为列侯。”末尾说:“常惠跟随欲行进攻的乌孙部众攻打匈奴,郑吉迎接自愿归附的日逐,都裂土封爵。”最后慷慨陈词:“如今康居国比大宛强大,郅支的名号也比大宛国王重要,杀使者的罪过也超过私留良马不进贡,而陈汤不费汉朝一兵一卒,不费升斗粮草,与贰师将军李广利相比,其功超过百倍。”又说:“要论威武勤劳则超过方叔、吉甫,要论以功抵过则超过齐桓公、贰师将军,比较近来之事其功则高过安远侯郑吉、长罗侯常惠,竟然大功未录,而小错到处传扬,臣私心痛惜。”于是汉元帝下诏议论封赏。因为他一封奏章抑扬顿挫旁征博引,道理如此清楚明白,故而虽有丞相匡衡、中书石显极力阻击,终究没能得逞。不然,匡衡、石显的意见,岂是小小的前九卿所能对抗的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