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原文】
宋自微子至戴公(2),礼乐废坏。正考甫得《商颂》十二篇于周之太师(3),后又亡其七,至孔子时,所存才五篇尔。宋,商王之后也,于先代之诗如是,则其他可知。夫子所谓“殷礼吾能言之,宋不足征也”(4),盖有叹于此。杞以夏后之裔(5),至于用夷礼(6),尚何有于文献哉(7)!郯国小于杞、宋(8),少昊氏远于夏、商(9),而凤鸟名官(10),郯子枚数不忘,曰:“吾祖也,我知之(11)。”其亦贤矣。
【注释】
(1)《商颂》:《诗经》有《周颂》《鲁颂》《商颂》,是宋国宗庙祭祀的乐歌,共五篇。
(2)宋自微子至戴公:周武王灭商,封商王纣之子武庚于旧都(今河南商丘)。后武庚叛乱被杀,以其地封与纣之庶兄微子,号宋公,是为宋国,春秋时十二诸侯之一,战国时为齐魏楚三国所灭。其地在今河南东部及鲁、苏、皖三省之间。戴公,宋国第十一任国君。
(3)正考甫:春秋时期宋国大夫,孔子的远祖。太师:官名。三公之一,西周始置。后世多为高官的加衔,如北宋时的三师(太师、太傅、太保)为正一品,是最高荣誉官职。
(4)殷礼吾能言之,宋不足征也:语出《论语·八佾》。
(5)杞:诸侯国名。开国之君为夏禹的后代。周武王时的故城即今河南杞县。夏后:夏后氏,既指夏禹,也指夏王朝。
(6)夷礼:夷人的礼节。杞国本居中原,后东迁今山东境内,渐从当地风俗。《春秋》:“(僖公)二十有七年春,杞子来朝。”《左传·僖公二十七年》:“二十七年春,杞桓公来朝。用夷礼,故曰‘子’。”按,通常称杞桓公为杞伯,这里称“杞子”,是因其用夷礼为不恭,故而在称呼上鄙贱之。
(7)文献:文,历史典籍。献,当时贤者。
(8)郯(tán)国:春秋诸侯国名。周封少昊后裔于此,后被越所灭。故地在今山东郯城。
(9)少昊氏:又作少皞,传说中的帝王,黄帝之子。
(10)凤鸟名官:凤鸟氏,少昊帝的官员,执掌天文历数。
(11)吾祖也,我知之:《左传·昭公十七年》:“秋,郯子来朝,公与之宴。昭子问焉,曰:‘少皞氏鸟名官,何故也?’郯子曰:‘吾祖也,我知之。……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,凤鸟适至,故纪于鸟,为鸟师而鸟名:凤鸟氏,历正也……’”
【翻译】
宋国从微子到戴公,礼崩乐坏。正考甫从周太师那里得到《商颂》十二篇,后来又丢失了七篇,到孔子时,仅存五篇而已。宋国,是商王的后裔,竟如此对待祖先的诗,其他也就可想而知了。夫子所说的“商礼我能讲,宋国已不够作印证”,就是慨叹这种情况。杞国是夏朝的后裔,甚至于使用夷人的礼节,哪里还说得上文献的事情呢!郯国比杞国、宋国小,少昊氏比夏、商的年代久远,而用凤鸟做官名这事,郯子一一道来牢记不忘,说:“这是我祖先的制度,我是知道的。”郯子是很贤德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