绿竹青青

【原文】
 
毛公解《卫诗·淇奥》(2),分绿竹为二物,曰:“绿,王刍也。竹,萹竹也(3)。”《韩诗》(4):“竹字作䓯(5),音徒沃反(6),亦以为萹筑。”郭璞云:“王刍,今呼白脚莎,即菉蓐豆也。萹竹似小藜,赤茎节,好生道旁,可食。”又云:“有草似竹,高五六尺,淇水侧人谓之菉竹。”案此诸说,皆北人不见竹之语耳。《汉书》:“下淇园之竹以为楗(7)。”寇恂为河内太守(8),伐淇园竹为矢百余万。《卫诗》又有“籊籊竹竿,以钓于淇”之句(9),所谓绿竹,岂不明甚(10),若白脚莎、菉豆,安得云“猗猗”“青青”哉(11)?
 
【注释】
 
(1)青青:叶盛的样子。
 
(2)毛公:西汉初年传授《诗经》的学者。《汉书·儒林传》仅说毛公赵国人,治《诗经》,为河间献王博士。后来有大、小毛公之说,说大毛公毛亨为鲁国人,小毛公毛苌为赵国人。卫诗:《诗经·国风》中的“卫风”。淇:淇水,在今河南北部,源出淇山,南流入黄河,《卫风》多咏及之。东汉末年,曹操作堰使淇水东北流,注入白沟(今卫河),以通粮道,遂为卫河支流。奥:同“隩(yù)”,水岸深曲之处。
 
(3)萹(biān):扁竹,一种药草。
 
(4)《韩诗》:西汉初年燕国人韩婴传授的《诗经》。
 
(5)䓯:音dú。
 
(6)徒沃反:反,反切。“徒”字取其声母,“沃”字取其韵母和声调,组合成“䓯”字的读音。
 
(7)下淇园之竹以为楗(jiàn):语出《汉书·沟洫志》,本自《史记·河渠书》。淇园,地名,在今河南淇县,以产竹闻名。楗,楗竹,治水用的竹木桩。
 
(8)寇恂(?—36):上谷昌平(今北京昌平)人。汉光武帝时为河内、颍川太守。后随帝出征再到颍川,当地士绅对光武帝说:“愿从陛下复借寇君一年。”后来“借寇”就成为地方挽留官吏的典故。事见《后汉书·寇恂列传》。
 
(9)籊(tì)籊竹竿,以钓于淇:语出《卫风·竹竿》。籊籊,修长纤细。
 
(10)岂不明甚:绿竹所指究竟为何,并非“明甚”。可以参看钱锺书《管锥编·毛诗正义》第二三则。
 
(11)猗(yī)猗:美盛的样子。《卫风·淇奥》:“瞻彼淇奥,绿竹猗猗。……瞻彼淇奥,绿竹青青。……”
 
【翻译】
 
毛公解释《卫诗·淇奥》,把绿竹分解为两种东西,说:“绿,王刍也。竹,萹竹也。”《韩诗》:“竹字作䓯,读音徒沃反,也认为是萹筑。”郭璞说:“王刍,今天叫作白脚莎,即菉蓐豆。萹竹长得像小藜,红茎有节,喜欢生长在路边,可以食用。”又说:“有一种草像竹子,高五六尺,淇水边的人称之为菉竹。”案这几种说法,都是北方人没见过竹子说的外行话。《汉书》说:“下淇园之竹以为楗。”寇恂为河内太守,砍伐淇园竹制作一百万多支箭。《诗经·卫风》又有“籊籊竹竿,以钓于淇”的诗句,所谓绿竹,意思岂不是很清楚,如果说是白脚莎、菉豆之类,怎能用“猗猗”“青青”来形容呢?
元芳,你怎么看?
    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