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原文】
《新唐书·宰相世系表》皆承用逐家谱牒,故多有谬误,内沈氏者最可笑(2)。其略云:“沈氏出自姬姓。周文王子聃叔季,字子揖,食采于沈(3),今汝南平舆沈亭是也(4)。鲁成公八年(5),为晋所灭。沈子生逞,字修之,奔楚,遂为沈氏。生嘉,字惟良,嘉生尹戌,戌生诸梁,诸梁子尹射,字修文。其后入汉,有为齐王太傅敷德侯者(6),有为骠骑将军者,有为彭城侯者。”《宋书》沈约《自叙》云(7):“金天氏之后,沈国在汝南平舆,定公四年(8),为蔡所灭。秦末有逞者,征丞相不就(9)。”其后颇与《唐表》同。
【注释】
(1)世系:一姓世代相承的系统。表:史书体例,按年次或类别列记复杂事件。
(2)沈氏:据考,沈氏其源有四。其一,沈为黄帝后裔台骀封国,在今山西汾水流域,后代以国为氏。其二,沈为周文王幼子聃季封国,故地在今河南平舆射桥镇,以国为氏。其三,楚庄王子贞封沈鹿,在今河南沈丘,其后以地为氏。其四,春秋时楚国有沈尹氏,后省称沈氏。
(3)食采(cài):享用封地的租赋。采,同“埰”,采邑,封地。沈:同“邥”,诸侯国名。
(4)汝南:郡名。西汉初置,治所在平舆(今属河南)。历代沿置,治所多在汝阳(今河南汝阳)。
(5)鲁成公八年:前583年。鲁成公(?—前573),鲁国国君,鲁宣公之子。
(6)齐:西汉封国名。
(7)《宋书》:沈约撰,记述南朝刘宋一代史实。沈约(441—513):吴兴武康(今浙江德清)人。历仕宋、齐、梁三朝,官至尚书令,封建昌县侯。沈约主“四声八病”之说,与谢朓、王融等相友善,作诗讲究声律对仗,世称“永明体”。
(8)定公四年:前506年。定公,鲁定公(?—前495),春秋时期鲁国国君,鲁昭公弟。
(9)征:朝廷以特别征召的名义任用高级官员的选官办法。
【翻译】
《新唐书·宰相世系表》都沿用各大家族谱牒,所以多有谬误,其中关于沈氏的记载最是可笑。里面写道:“沈氏源出于姬姓,周文王之子聃叔季,字子揖,封地在沈,现在的汝南平舆沈亭就是。鲁成公八年,被晋国所灭。沈子生逞,字修之,逃亡楚国,这便是沈氏。生子名嘉,字惟良,沈嘉生尹戌,尹戌生诸梁,诸梁之子尹射,字修文。其后到汉朝,有作了齐王太傅的敷德侯,有做了骠骑将军的,有封了彭城侯的。”《宋书》沈约《自叙》写道:“金天氏的后裔,沈国在汝南平舆,鲁定公四年,被蔡国所灭。秦朝末年有个沈逞,征召为丞相他不去。”后文与《新唐书·宰相世系表》大体相同。
案,聃季所封,自是一国,与沈子不相涉。《春秋》成公八年,晋侵沈,获沈子揖。昭二十三年(1),吴败顿、胡、沈、蔡之师于鸡父(2),沈子逞灭。定四年,蔡灭沈,杀沈子嘉。今《表》云:聃季字子揖,成八年为晋所灭,是文王之子寿五百余岁矣。逞为吴所杀,而《表》云奔楚,《宋书》云秦召为丞相。沈尹戌为楚将,战死于柏举(3),正与嘉之死同时,而以为嘉之子。尹射书于《左传》三十四年(4),始书诸梁,乃以为其子。又,春秋时人立字皆从子及伯仲,岂有修之、惟良、修文之比?《汉》列侯表岂有所谓敷德、彭城侯?《百官表》岂有所谓骠骑将军沈达者?
【注释】
(1)昭二十三年:前519年。昭,鲁昭公(前560—前510),鲁国国君,鲁襄公之子。
(2)顿:国名。在今河南项城。胡:国名。在今安徽阜阳。鸡父:地名。在今河南固始东南。
(3)柏举:地名。在今湖北麻城东南。
(4)《左传》三十四年,始书诸梁:前句有脱漏。清人校作“《左传》昭四年至哀”。《左传》昭公四年(前538)沈尹射与楚、蔡会于申。哀公十七年(前478)记载沈诸梁。
【翻译】
案,聃季受封的,另是一国,与子爵沈国不相干。《春秋》鲁成公八年,晋国入侵沈国,俘获沈子揖。昭公二十三年,吴国在鸡父打败顿、胡、沈、蔡四国联军,沈子逞被灭。定公四年,蔡国灭沈国,杀沈子嘉。现在《宰相世系表》说:聃叔季字子揖,成公八年被晋所灭,这样算来周文王这个儿子活了五百多岁。沈子逞被吴国所杀,而《宰相世系表》说他逃亡楚国,《宋书》说他秦末被征召为丞相。沈尹戌是楚将,战死在柏举,和沈嘉之死同时,而误以为是沈嘉之子。沈尹射记载在《左传》昭公四年,至哀公十七年时才记载沈诸梁,竟然认为尹射是诸梁的儿子。另外,春秋时期的人取字都用“子”和“伯”“仲”,哪有修之、惟良、修文这类叫法呢?《汉书》列侯表怎么会有所谓敷德侯、彭城侯?《汉书·百官公卿表》哪有个所谓骠骑将军沈达的人?
沈约称一时文宗,妄谱其上世名氏官爵,故可蚩诮(1),又不分别两沈国。其金天氏之裔沈姒蓐黄之沈(2),封于汾川,晋灭之;春秋之沈,封于汝南,蔡灭之。顾合而为一,岂不读《左氏》乎?欧阳公略不笔削,为可恨也!
【注释】
(1)蚩诮:嗤诮,讥笑责备。
(2)沈姒蓐黄:四个诸侯国名,以国为氏。
【翻译】
沈约号称一代文宗,胡乱地以前代名人官爵入家谱,已是令人嗤笑,还分不清两个沈国。少昊后裔沈姒蓐黄之沈,封于汾川,被晋国所灭;春秋时期的沈国,封于汝南,被蔡国所灭。沈约却把两个沈国合而为一,难道没读过《左传》吗?欧阳公编《新唐书》时也根本不加考订,太令人遗憾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