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原文】
东坡作《石砮记》云:“《禹贡》:荆州贡砺砥、砮、丹及箘簵、楛(2),梁州贡砮、磬(3)。至春秋时,隼集于陈廷,楛矢贯之,石砮长尺有咫,问于孔子,孔子不近取之荆、梁,而远取之肃慎(4),则荆、梁之不贡此久矣。颜师古曰(5):‘楛木堪为笴,今豳以北皆用之(6)。’以此考之,用楛为矢,至唐犹然,而用石为砮,则自春秋以来莫识矣。”案,《晋书·挹娄传》(7):有石砮、楛矢,国有山出石,其利入铁。周武王时,献其矢、砮。魏景元末亦来贡(8)。晋元帝中兴(9),又贡石砮。后通贡于石虎(10),虎以夸李寿者也(11)。《唐书·黑水靺鞨传》(12):其矢,石镞长二寸,盖楛砮遗法。然则东坡所谓春秋以来莫识,恐不考耳。予家有一砮,正长二寸,岂黑水物乎?
【注释】
(1)砮(nǔ):石制的箭头。
(2)砺砥:磨刀石。丹:朱砂。箘簵(jùnlù):一种细长而节稀的坚竹,可制箭杆。楛(hù):荆类,可制箭杆。
(3)磬(qìng):形如曲尺的打击乐器,以玉、石制成。
(4)“隼(sǔn)集于陈廷”几句:出自《国语·鲁语下》:“仲尼在陈,有隼集于陈侯之庭而死,楛矢贯之,石砮,其长尺有咫。陈惠公使人以隼如仲尼之馆问之。仲尼曰:‘隼之来也远矣!此肃慎氏之矢也。’”隼,一种似鹰的猛禽。咫,古代长度单位,周制八寸。肃慎,北方部族名。在今东北吉林、黑龙江,是女真族的祖先。
(5)颜师古(581—645):京兆万年(今陕西西安)人。颜之推孙。少承家学,博览群书,精于训诂。唐太宗时,奉诏校定“五经”,又为太子注《汉书》,又撰《急就章注》匡谬正俗,考定文字,多所厘正。
(6)楛木堪为笴(gǎn),今豳(bīn)以北皆用之:见《汉书·五行志下》颜师古注。笴,箭杆。豳,地名。在今陕西旬邑、郴县一带。
(7)挹娄:来源于肃慎。唐代称靺鞨,宋代称女真,是今之满族的祖先。
(8)景元:三国魏元帝曹奂年号(260—264)。
(9)晋元帝:即司马睿(276—323),字景文,司马懿曾孙,初为安东将军,镇守建康,晋愍帝死后,在建康即帝位。永昌元年(322)因王敦自武昌起兵进迫建康,忧愤而死。
(10)石虎(295—349):东晋十六国后赵主石勒之侄。石勒死,其子石弘继位,石虎废帝自立。在位期间穷奢暴戾,民不聊生。
(11)李寿(300—343):十六国成汉皇帝。
(12)黑水靺鞨(mòhé):隋唐时靺鞨一支,居黑水(今黑龙江)流域。
【翻译】
苏东坡作《石砮记》说:“《禹贡》记载:荆州进贡磨刀石、砮、朱砂及箘簵、楛,梁州进贡砮、磬。到春秋时,有一只隼坠落在陈侯庭院,一根楛矢贯穿,石砮长一尺八寸,有人向孔子请教,孔子回答时不就近讲荆州、梁州,而讲边远的肃慎,那么荆州、梁州已经很久不进贡此物了。颜师古《汉书》注:‘楛木可以制作箭杆,现在豳州以北都用它。’以此考证,用楛木制箭,到唐代仍是如此,而用石头制作箭头,则自春秋以来就无人能识了。”案,《晋书·挹娄传》记载:有石砮、楛矢,其国有山出产这种石头,锋利得可以刺入铁中。周武王时,挹娄曾进献他们的楛矢和石砮。曹魏景元末年也来进贡。晋元帝中兴,又进贡石砮。后来又向石虎进贡,石虎以此向李寿夸耀。《新唐书·黑水靺鞨传》记载:他们的箭是石制箭头,长二寸,是古时制作楛矢石砮的方法。如此说来,东坡所谓春秋以来无人能识,恐怕失于考证。我家有一枚石砮,正好长二寸,莫非是黑水靺鞨的旧物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