容斋随笔

容斋随笔 《容斋随笔》,古代笔记小说。内容广泛,资料丰富,包括经史诸子百家、文学艺术、历代典章制度、医卜、星历、宋代掌故以及人物评价等方面内容。有去伪存真的考订,也有入情入理的分析,其中对一些历史经验的总结颇有见地。 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》推为南宋笔记小说之首。被历史学家公认为研究宋代历史必读书。
韩文公佚事
【原文】
 
韩文公自御史贬阳山(1),新、旧二《唐史》皆以为坐论宫市事(2)。案,公《赴江陵途中》诗自叙此事甚详,云:“是年京师旱,田亩少所收。有司恤经费(3),未免烦诛求(4)。传闻闾里间(5),赤子弃渠沟(6)。我时出衢路(7),饿者何其稠。适会除御史(8),诚当得言秋(9)。拜疏移阁门(10),为忠宁自谋(11)?上陈人疾苦(12),无令绝其喉(13)。下言畿甸内(14),根本理宜优(15)。积雪验丰熟,幸宽待蚕麰(16)。天子恻然感,司空叹绸缪(17)。谓言即施设(18),乃反迁炎洲(19)。”皇甫湜作公《神道碑》云:“关中旱饥,人死相枕藉(20),吏刻取恩,先生列言天下根本,民急如是,请宽民徭而免田租,专政者恶之,遂贬。”然则不因论宫市明甚(21)。
 
【注释】
 
(1)自御史贬阳山:唐德宗贞元十九年(803),韩愈为监察御史。当年,关中旱情严重,灾民流离失所,京兆尹李实却谎称丰年,韩愈上《论天旱人饥状》。十二月,贬连州阳山县令。阳山,今属广东。
 
(2)新、旧二《唐史》:《旧唐书》成书于五代后晋时期,本名《唐书》。至北宋欧阳修等所撰《新唐书》问世,乃以前书为《旧唐书》。宫市:本义为宫内的市肆,这里指中唐时一大弊政,宦官到民市强行买卖,付钱极少或不付钱,致使卖者空手而归。
 
(3)有司:官吏。恤:忧。
 
(4)诛求:求索,征收。
 
(5)闾里:平民聚居之处。
 
(6)赤子:婴儿。
 
(7)衢(qú)路:道路。
 
(8)适会:适逢。除:任命官职。
 
(9)秋:时。
 
(10)阁门:宫殿侧门。《新唐书·百官志》:“(监察御史)入自侧门,非奏事不至殿庭。”
 
(11)宁(nìng)自谋:岂会考虑自身得失?
 
(12)陈:陈述。人:民。避唐太宗讳。
 
(13)喉:韩愈诗别本又作“糇”,粮食。
 
(14)畿(jī)甸:京城地区。
 
(15)理:治理。
 
(16)麰(móu):麦。韩愈《论天旱人饥状》:“今瑞雪频降,来年必丰。……伏乞特敕京兆府,应今年税钱及草粟等在百姓腹内征未得者,并且停征。容至来年蚕麦,庶得少有存立。”
 
(17)绸缪: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。
 
(18)即施设:将如所请采取应急措施。
 
(19)迁炎洲:谓贬连州阳山县。炎洲,韩诗又作“炎洲”。
 
(20)枕藉(jiè):纵横杂乱相枕卧。
 
(21)然则不因论宫市明甚:按,傅璇琮《唐才子传校笺》卷五亦有详考,以洪迈之说可从。
 
【翻译】
 
韩文公自监察御史贬阳山县令,新、旧《唐书》都认为是因为批评宫市而获罪。案,韩公《赴江陵途中》诗自叙此事十分详细,诗云:“是年京师旱,田亩少所收。有司恤经费,未免烦诛求。传闻闾里间,赤子弃渠沟。我时出衢路,饿者何其稠。适会除御史,诚当得言秋。拜疏移阁门,为忠宁自谋?上陈人疾苦,无令绝其喉。下言畿甸内,根本理宜优。积雪验丰熟,幸宽待蚕麰。天子恻然感,司空叹绸缪。谓言即施设,乃反迁炎洲。”皇甫湜作韩公《神道碑》说:“关中大旱饥荒,饿殍遍地,官吏苛刻盘剥百姓以邀恩宠,先生上疏列举治理天下的根本,百姓遭灾如此严重,请求朝廷放宽徭役免除田租,执政者憎恨他,于是贬出朝廷。”如此说来的确不是因为批评宫市。
 
《碑》又书三事云:“公为河南令(1),魏、郓、幽、镇各为留邸(2),贮潜卒以橐罪亡(3)。公将擿其禁(4),断民署吏,俟旦发,留守尹大恐,遽止之。是后郓邸果谋反(5),将屠东都,以应淮蔡(6)。及从讨元济(7),请于裴度,须精兵千人,间道以入,必擒贼。未及行,李愬自文城夜入(8),得元济。三军之士为公恨。复谓度曰:‘今藉声势,王承宗可以辞取(9),不烦兵矣。’得柏耆(10),口授其词,使耆执笔书之,持以入镇州,承宗遂割德、棣二州以献(11)。”李翱作公《行状》(12),所载略同。而《唐书》并逸其事,且以镇州之功专归柏耆,岂非未尝见湜文集乎?《资治通鉴》亦仅言耆以策干愈,愈为白度,为书遣之耳(13)。
 
【注释】
 
(1)河南:县名。汉代始置。治所在今河南洛阳。
 
(2)留邸:唐代节度留后的官署。留后详卷四第22则相关注释。
 
(3)橐(tuó):袋子。这里是窝藏的意思。罪亡:逃犯。
 
(4)擿(tī):揭发。
 
(5)郓邸果谋反:唐宪宗元和元年(806),淄青节度使李师古卒,其弟李师道继任,兼郓州大都督府长史。元和十年(815),李师道遣人刺杀宰相武元衡,随后又派人潜入东都,欲焚烧宫阙肆行剽掠,阴谋败露,事不成。
 
(6)淮蔡:唐代宗大历八年(773),淮西节度使移治蔡州(今河南汝南),故称。此指淮西之乱。
 
(7)讨元济:元和九年(814)淮西节度使吴少阳卒,吴元济匿丧,自总兵权,发兵侵邻境,焚劫舞阳等四县。朝廷发诸道兵征讨,皆不利。淄青节度使李师道、成德节度使王承宗与吴元济相勾结,刺杀宰相武元衡,谋乱东都,对抗朝廷。元和十二年(817),宰相裴度为淮西处置使,唐邓节度使李愬奇袭蔡州,生擒吴元济,淮西乱平。
 
(8)李愬自文城夜入:元和十一年(816),唐邓节度使李愬率兵讨伐吴元济。次年,文成栅(在蔡州西南百余里)守将吴秀琳降,裴度等遂定灭蔡之计。十月,李愬于大雪之夜奇袭蔡州(今河南汝南)。李愬(773—821),洮州临潭(今甘肃临潭)人。中唐名将。
 
(9)王承宗可以辞取:元和四年(809),成德节度使王士真卒,子王承宗继任,与李师道、吴元济通谋对抗朝廷。元和十二年(817)吴元济败,王承宗、李师道恐惧。柏耆前往淮西行营见裴度,奉使镇州(治所在今河北正定),王承宗遂献德即德、棣二州,送二子赴阙以为质。
 
(10)柏耆:魏州大名(今河北大名)人。中唐名将柏良器之子,以劝说王承宗归顺名动一时,官至谏议大夫。后被宦官谗害流放,赐死。
 
(11)德:即德州,治所在今山东德州陵城区。棣:即棣州,治所在今山东惠民。
 
(12)行状:文体名。又称行述,记述死者生平行事。李翱《韩公行状》:“蔡州既平,布衣柏耆以计谒公,公与语,奇之,遂白丞相曰:‘淮西灭,王承宗胆破,可不劳用众,宜使辩士奉相公书,明祸福以招之,彼必服。’丞相然之。公令柏耆口占为丞相书,明祸福,使柏耆袖之以至镇州。”
 
(13)“《资治通鉴》亦仅言耆以策干愈”几句:《资治通鉴》卷二百四十:“裴度之在淮西也,布衣柏耆策干韩愈曰:‘吴元济既就擒,王承宗破胆矣。愿得奉丞相书往说之,可不烦兵而服。’愈白度,为书遣之。”
 
【翻译】
 
《神道碑》又记载三件事:“韩公为河南令,魏州、郓州、幽州、镇州各自设置留邸,暗中蓄养士卒并窝藏逃犯。韩公准备揭发他们的罪行,禁止留邸私署官吏,文件将要发出,各地留守大为恐慌,立即自行禁止。其后郓邸果然谋反,妄图血洗东都,以响应淮蔡。等到韩公随从出征讨伐吴元济时,向裴度建议,派遣精兵千人,抄小路进入蔡州,必能擒拿叛贼。未及实行,李愬自文城雪夜攻入蔡州,活捉吴元济。三军将士都替韩公惋惜。又对裴度说:‘现在借着平定淮西的声势,镇州的王承宗可以用言辞说服,不必动用军队了。’找到柏耆,口授致王承宗的书信,命柏耆执笔记下,带着信前往镇州,王承宗就割德州、棣州献给朝廷。”李翱作《韩公行状》,记载与此大略不差。而两《唐书》都不记载此事,并且把镇州之功全归柏耆,难道是不曾读到皇甫湜文集吗?《资治通鉴》也仅仅说柏耆以计策干谒韩愈,韩愈替他向裴度报告,写了一封信派柏耆前往镇州。
上一篇:人君寿考
下一篇:论韩公文
元芳,你怎么看?
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 竹林清泉 评论 韩文公佚事:官场之中,赏罚不公是常态。
Copyright © 2017-
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,请致邮箱:466698432@qq.com |鄂ICP备13017733号-10
型世言

《型世言》,全称《峥霄馆评定通俗演义型世言》,是明末小说家陆人龙撰写的一部拟话本小说集,约刻于崇祯五年(1632)。型者,模也,榜样之谓也,这是一部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