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原文】
汉祖至南郑(2),韩信亡去,萧何自追之。上骂曰(3):“诸将亡者以十数,公无所追,追信,诈也。”何曰:“诸将易得,至如信,国士亡双(4),必欲争天下,非信无可与计事者。”乃拜信大将,遂成汉业。唐太宗为秦王时,府属多外迁,王患之。房乔曰:“去者虽多不足吝,杜如晦,王佐才也(5),王必欲经营四方,舍如晦无共功者。”乃表留幕府(6),遂为名相。二人之去留,系兴替治乱如此,萧、房之知人,所以为莫及也。
【注释】
(1)萧:指萧何。房:指房玄龄,名乔。
(2)南郑:县名。汉置,在今陕西汉中。
(3)上骂:《史记·淮阴侯列传》:“人有言上(刘邦)曰:‘丞相(萧)何亡。’上大怒,如失左右手。居一二日,何来谒上,上且喜且怒,骂何曰……”
(4)国士:国中才能出众之人。
(5)王佐才:可以辅佐君主的贤才。
(6)幕府:本指将帅行军的营帐,后来多指称高级官员的衙署。
【翻译】
汉高祖到了南郑,韩信不告而别,萧何来不及报告高祖,就亲自去追韩信。高祖骂萧何说:“将领们逃跑了几十人,你一个都没追,现在说追韩信,分明是骗我。”萧何说:“这些将领很容易得到,至于韩信,是无双国士,您如果一定要争夺天下,除了韩信之外没有人能和您一起谋划方略。”于是高祖拜韩信为大将,最终成就汉朝大业。唐太宗为秦王时,幕府属吏纷纷外任,秦王很忧虑。房乔说:“离去的即便再多也不足惜,唯有杜如晦,是王佐之才,秦王您想要经营天下,除了杜如晦再无他人能够共成大业。”于是秦王上疏请求将杜如晦留在幕府,杜如晦最终成为一代名相。此二人的去留,与天下的兴衰治乱关系如此重大,萧何、房乔的知人之明,由此可见是他人莫及的。
樊哙从高祖起丰、沛(1),劝霸上之还(2),解鸿门之厄(3),功亦不细矣,而韩信羞与为伍(4)。唐俭赞太宗建大策(5),发蒲津之谋(6),定突厥之计(7),非庸臣也,而李靖以为不足惜(8)。盖以信、靖而视哙、俭,犹熊罴之与狸狌耳(9)。帝王之功,非一士之略,必待将如韩信、相如杜公而后用之,不亦难乎!惟能置萧、房于帷幄中,拔茅汇进(10),则珠玉无胫而至矣(11)。
【注释】
(1)丰:即丰邑,今江苏丰县。
(2)劝霸上之还:刘邦入关破秦后,贪恋咸阳富贵,樊哙与张良切谏之,于是封存重宝财物府库,还军霸上。霸上,在今陕西西安灞桥区。
(3)解鸿门之厄:刘邦赴鸿门宴,事险急,得樊哙护持脱身。
(4)韩信羞与为伍:韩信曾过访樊哙,樊哙跪拜送迎,韩信出门,自嘲说:“我竟然与樊哙这等人为伍!”按,樊哙是屠狗出身,故韩信有此语。
(5)唐俭(579—656):并州晋阳(今山西太原)人。李渊于太原起兵时,参与谋划,唐兴,拜中书侍郎,历官礼部尚书等,封莒国公,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。陪葬昭陵。
(6)发蒲津之谋:唐高祖时,独孤怀恩驻蒲州,暗与部将元君实谋反,唐俭知其事,遣人归朝告发之,事平。
(7)定突厥之计:唐太宗贞观初年,唐俭使突厥归朝,太宗与其谋定突厥之事。贞观四年(630),唐俭出使突厥诱降,突厥兵众弛懈,李靖乘机袭破之。
(8)李靖以为不足惜:李靖袭击突厥时,有人认为朝廷使者在彼处,不宜进兵,李靖却认为机不可失,而“唐俭等辈,何足可惜”。
(9)熊罴(pí):动物名。罴是熊类动物中体形最大的一种。狸狌(shēng):野猫。
(10)拔茅汇进:拔起茅草,根相牵连,比喻贤人相继引进。
(11)胫(jìng):小腿。
【翻译】
樊哙随从高祖自丰邑、沛邑起兵,攻占咸阳后又劝谏还军霸上,解救鸿门宴之困,功劳也算不小,而韩信羞于与之为伍。唐俭辅佐唐太宗制定天下大计,揭发独孤怀恩蒲津谋反之阴谋,谋划平定突厥的策略,并非庸臣,而李靖认为其人不足惜。以韩信和李靖的眼光去看樊哙、唐俭,好比熊罴去比野猫一般。帝王大业,绝不是仅凭某一位贤士的谋略就能成就的,倘若一定得有韩信那样的大将、杜如晦那样的贤相才加以任用,岂不太难了!只要把萧何、房乔这样的人置于幕府,举贤进能,则贤士就会不请自至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