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原文】
俗间所传浅妄之书,如所谓《云仙散录》《老杜事实》《开元天宝遗事》之属(1),皆绝可笑。然士大夫或信之,至以《老杜事实》为东坡所作者(2),今蜀本刻杜集(3),遂以入注。孔传续《六帖》(4),采摭唐事殊有工(5),而悉载《云仙录》中事,自秽其书。《开天遗事》托云王仁裕所著,仁裕五代时人,虽文章乏气骨,恐不至此。姑析其数端以为笑。
【注释】
(1)《云仙散录》:又名《云仙杂记》,逸闻异事小说集,旧署后唐冯贽撰,后世学者多认为是伪作,今有张力伟点校本(中华书局2008)。《老杜事实》:宋陈振孙称其为《东坡杜诗故事》,亦属伪书,今佚。老杜,即杜甫(712—770),字子美,巩县(今河南巩义)人。唐代伟大诗人,被后人称为“诗圣”“老杜”“杜工部”。《开元天宝遗事》:记载唐玄宗开元(713—741)、天宝(742—756)年间时事杂闻的笔记小说,今有曾贻芬点校本(中华书局2006)。作者王仁裕(880—956),天水(今属甘肃)人。历仕前蜀、后唐、后晋、后汉、后周。按,洪迈疑其非《开元天宝遗事》作者,罗宁《〈开元天宝遗事〉是伪典小说》(《文学研究》第1卷第2期)也持此说。
(2)东坡:即苏轼(1037—1101),字子瞻,号东坡居士,眉山(今属四川)人。北宋大文豪。
(3)蜀本刻杜集:宋代在蜀地刻印的书籍,在版本学上称为蜀本。又因蜀本字体比较大,故又名蜀大字本。蜀本杜诗二十卷,或为五代后蜀时刊刻(入宋后有翻刻本,故有新旧蜀本之分),今佚。
(4)孔传续《六帖》:唐代白居易撰有《六帖》一书,采择各书中的成语、典故等分类编次而成,宋人孔传依其例续撰之。约在南宋末年,两书合为一书,称《白孔六帖》。唐代科举考试时,进士和明经科都有帖经试,凡十帖中六帖的就算考中,故称“六帖”,这就是本书书名的来由。
(5)采摭(zhí):选取。
【翻译】
世间所传浅陋虚妄的书,比如所谓《云仙散录》《老杜事实》《开元天宝遗事》之类,都极为可笑。然而也有读书人相信它,甚至认为《老杜事实》是苏东坡所作,如今蜀刻本杜甫集,就将其引入注释。孔传续作《六帖》,采集摘录唐代史事尤有贡献,却把《云仙散录》所记不加考辨全都收录,自辱其书。《开元天宝遗事》托名王仁裕所著,仁裕是五代时人,虽然其文章缺乏气势风骨,恐怕也不至于差到如此地步吧。姑且辨析其书中几处以资谈笑。
其一云:“姚元崇开元初作翰林学士(1),有步辇之召(2)。”按,元崇自武后时已为宰相(3),及开元初三入辅矣。其二云:“郭元振少时美风姿(4),宰相张嘉贞欲纳为婿(5),遂牵红丝线(6),得第三女,果随夫贵达。”按,元振为睿宗宰相(7),明皇初年即贬死,后十年,嘉贞方作相。其三云:“杨国忠盛时(8),朝之文武,争附之以求富贵,惟张九龄未尝及门(9)。”按,九龄去相位十年,国忠方得官耳。其四云:“张九龄览苏颋文卷(10),谓为文阵之雄师(11)。”按,颋为相时,九龄元未达也。此皆显显可言者,固鄙浅不足攻,然颇能疑误后生也。惟张彖指杨国忠为冰山事(12),《资治通鉴》亦取之(13),不知别有何据。
【注释】
(1)姚元崇:即姚崇(651—721),陕州硖石(今河南陕县)人。为避开元年号,改名姚崇。武则天、睿宗、玄宗朝三度拜相,与宋璟并称“姚宋”,皆为盛唐名相。翰林学士:唐玄宗开元元年(713)置翰林待诏,随后改置翰林供奉,后改为翰林学士。内参密命,与商朝政,职权益重,为皇帝亲近顾问兼秘书官,由此官升任宰相者甚众。
(2)步辇:一种以人抬行的代步工具。《开元天宝遗事》:“明皇在便殿,甚思姚元崇论时务。七月十五日,苦雨不止,泥泞盈尺。上令侍御者抬步辇召学士来。时元崇为翰林学士,中外荣之。”
(3)武后:即武则天(624—705),并州文水(今山西文水)人。十四岁时选为唐太宗才人。太宗去世,出家为尼。高宗复召入宫,后立为皇后,掌握国政。高宗去世,废黜唐中宗、唐睿宗,天授元年(690)称帝,改国号周,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。神龙元年(705)宰相张柬之等发动政变,拥立唐中宗复位。同年,武则天去世。宰相:历代辅佐皇帝、统领群官、总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,如秦汉的丞相、相国、三公,唐宋时的三省长官及同平章事,以及明清时期的大学士。
(4)郭元振(656—713):名震,魏州贵乡(今河北大名)人。年十八举进士。唐中宗神龙年间镇守疏勒,力保安西四镇与西域交通,睿宗、玄宗时期两度拜相。开元初封代国公,为天下行军大元帅。坐阅兵军容不整,流放新州。
(5)张嘉贞(665—729):蒲州猗氏(今山西临猗)人。唐玄宗开元八年(720)拜相。
(6)遂牵红丝线:《开元天宝遗事》:“……元振曰:‘知公门下有女五人,未知孰陋?事不可仓卒,更待忖之。’张曰:‘吾女各有姿色,即不知谁是匹偶。以子风骨奇秀,非常人也,吾欲令五女各持一丝幔前,使子取便牵之,得者为婿。’元振欣然从命。”
(7)睿宗:即唐睿宗李旦,高宗第八子,中宗李显同母弟。嗣圣元年(684)武后临朝,废中宗,立李旦为帝,是为睿宗。神龙元年(705)中宗复位。景龙四年(710)中宗驾崩,李隆基(玄宗)发动政变,复拥睿宗。延和元年(712)禅位于玄宗。
(8)杨国忠(?—756):蒲州永乐(今山西永济)人。本名钊,赐名国忠,因从妹杨贵妃之故,深得唐玄宗信任。天宝十一载(752)拜为右相,兼吏部尚书、判度支等要职,独揽朝政,结党营私,横征暴敛。安史之乱起,叛军攻破潼关,杨国忠随玄宗出逃,在马嵬坡被杀。
(9)张九龄(678—740):韶州曲江(今广东韶关)人。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(733)拜相,二十四年(736)为李林甫所谮,罢相。张九龄为盛唐名相,工诗能文,且奖掖后进不遗余力,王昌龄、孟浩然、王维等皆受其提携。
(10)苏颋(670—727):京兆武功(今陕西武功)人。袭封许国公。唐玄宗时,掌朝廷文诰。开元四年(716)拜相,参理朝政。苏颋与燕国公张说并以文章著称,时号“燕许大手笔”。
(11)雄师:原文作“雄帅”。
(12)张彖(tuàn)指杨国忠为冰山事:《开元天宝遗事》卷上“依冰山”:“杨国忠权倾天下,四方之士,争诣其门。进士张彖……曰:‘尔辈以杨公之势,倚靠如太山;以吾所见,乃冰山也。或皎日大明之际,则此山当误人尔。’”
(13)《资治通鉴》:编年体史学巨著,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奉诏编撰,刘恕、刘攽、范祖禹等人共襄其事,历时十九年编成。全书上起战国,下终五代,年经事纬,共记录了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历史。
【翻译】
其一说:“姚元崇开元初年作翰林学士,玄宗有步辇之召。”按,元崇在武后时期已经做了宰相,到开元初年已三度拜相。其二说:“郭元振年轻时风姿端美,宰相张嘉贞想要招为女婿,便让其牵红丝线,得第三女,后来果然随丈夫富贵显达。”按,元振为唐睿宗时宰相,唐明皇初年即流贬至死,又过了十年,张嘉贞才拜相。其三说:“杨国忠显赫时,满朝文武,争相趋附以求富贵,只有张九龄不曾登门。”按,张九龄罢相十年后,杨国忠才在朝中做官。其四说:“张九龄阅览苏颋文卷,称誉他为文阵雄帅。”按,苏颋任宰相时,九龄尚未显达。这些都是确凿可议的,固然浅陋不值批驳,却又会贻误后学。惟有张彖比杨国忠为冰山一事,《资治通鉴》也予以采信,不知是否另有根据。
近岁,兴化军学刊《遗事》(1),南剑州学刊《散录》(2),皆可毁。
【注释】
(1)兴化军:隶属福建路,今福建莆田。军,宋代行政区名,与州、府、监同隶属于路。学:指州、军所设之学校。
(2)南剑州:州名。治所在今福建南平。
【翻译】
近年来,兴化军学刊印《开元天宝遗事》,南剑州学刊印《云仙散录》,都应该毁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