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原文】
白乐天诗,好以“司”字作入声读,如云“四十著绯军司马,男儿官职未蹉跎”“一为州司马,三见岁重阳”是也(2)。又以“相”字作入声,如云“为问长安月,谁教不相离”是也(3),“相”字之下自注云:“思必切(4)。”以“十”字作平声读(5),如云“在郡六百日,入山十二回”“绿浪东西南北路,红栏三百九十桥”是也(6)。以“琵”字作入声读,如云“四弦不似琵琶声,乱写真珠细撼铃”“忽闻水上琵琶声”是也(7)。武元衡亦有句云(8):“唯有白须张司马,不言名利尚相从(9)。”
【注释】
(1)入声:古代汉语四声之一,发音短促而急,一发即收。现代汉语普通话里没有这种声调,很多方言则仍有入声。
(2)四十著绯军司马,男儿官职未蹉跎:语出白居易《闻李六景俭自河东令授唐邓行军司马以诗贺之》。著绯,穿红色官服,意为当上中级官员。绯,红色,古代以官服颜色示品级高低,如三品以上服紫、四品深绯、五品浅绯等等。军司马,领兵武官。一为州司马,三见岁重阳:语出白居易《九日醉吟》。按,根据诗律的平仄要求,此二“司”及下引武元衡诗之“司”字所处位置均应为仄声。《康熙字典》“司”字引本则,云:“按,司字有平、去二声,白、武二诗所用当系去声读作入声者,无据不可从。”州司马,州衙佐官,与州长史共同掌统州僚,纲纪众务。
(3)为问长安月,谁教不相离:语出白居易《山中问月》。
(4)切:反切,古代注音方法,用两个汉字注读另一字。这里“思”字取声母,“必”字取韵母和声调,拼出“相”字在此处的读音。
(5)平声:古代汉语字音有四种声调:平、上、去、入。现代汉语则为阴平、阳平、上、去。
(6)在郡六百日,入山十二回:语出白居易《留题天竺灵隐两寺》。此诗作于唐穆宗长庆四年(824),白居易时为杭州刺史。绿浪东西南北路,红栏三百九十桥:语出白居易《正月三日闲行》。
(7)四弦不似琵琶声,乱写真珠细撼铃:语出白居易《春听琵琶兼简长孙司户》。四弦,琵琶有四弦,故用为代称。写,同“泻”。真珠,珍珠。撼,摇。忽闻水上琵琶声:语出白居易《琵琶行》。
(8)武元衡(758—815):河南缑氏(今河南偃师)人。唐德宗建中四年(783)进士,中唐名相。
(9)唯有白须张司马,不言名利尚相从:语出武元衡《送崔舍人起居》。
【翻译】
白乐天的诗,喜欢把“司”字当作入声字来读,比如“四十著绯军司马,男儿官职未蹉跎”“一为州司马,三见岁重阳”就是这种情况。又把“相”字读作入声,比如“为问长安月,谁教不相离”就是,“相”字后面自注:“思必切。”把“十”字读作平声,比如“在郡六百日,入山十二回”“绿浪东西南北路,红栏三百九十桥”就是。把“琵”字读作入声,比如“四弦不似琵琶声,乱写真珠细撼铃”“忽闻水上琵琶声”就是。武元衡也有诗句:“唯有白须张司马,不言名利尚相从。”